技術提供:Blogger.

【隨寫】下廚教會我的事-用感謝的心去看待他人的付出

by - 8月 04, 2015

曾經,嫌棄過母親的料理,覺得不好吃。而她自己本人也承認對於「煮飯」這件事,最「貧惰」❶。

但說她不用心嗎?其實也不至於,起碼我家的餐桌上打從兒時記憶以來三菜一湯是基本,有海鮮有肉有青菜還要有一鍋湯,嫌麻煩的時候一鍋滷肉一盤青菜再配鍋湯。湯類最常態的即為蛋花湯、薑絲蛤蜊、薑絲鮮魚,還有我特愛的清爽蛤蜊雞與味增鮮魚湯,筍子「得時」的時候會有鮮筍排骨湯,天冷時有香噴噴的麻油雞與暖呼呼的蒜頭雞。青春期小紅報到後,每月必被逼著吃了好幾帖四物燉雞腿。

簡單的水煮肉切片也會有沾料蒜頭醬油(拍碎蒜頭+醬油),如果是燙魷魚,會搭上桂冠沙拉醬。全家喜吃海鮮,所以偶有塔香海瓜子,清蒸蟹,還有一大盤蝦,川燙的、炒沙茶的、薄殼炒蛋的,盡心盡力的為家人變出豐盛的菜色。

只是長年以來,她對於調味有自己的堅持與固執,高麗菜曾經像炒的不熟般直接上桌,不喜歡八角又怕辣,所以滷肉總是少一味的感覺,煎魚總時沾黏得一蹋糊塗❷。而小時候我沒辦法理解,為什麼老爸、老哥很不挑,明明老媽做菜很難吃還可以吃得津津有味,而我就是比較挑嘴,從此被冠上難養的標籤,還被講:「妳不喜歡就不要吃,不然我煮什麼吃什麼。」心裡就是任性覺得,阿就難吃嘛...

在學住宿那段期間,第一年餐廳廚房的食物不好,我們都戲稱那是「ㄆㄨㄣ」❸,飲料就是大桶大桶事先用粉泡好的,還沒攪均勻就丟了個大冰塊在內,珍珠奶茶的珍珠不分你我的結成一大坨,於是那段時間練就只吃飽而非好吃的技能,也就漸漸不大挑食。再長大些,自己開始會做菜後才理解,老娘不是全職煮飯婆,興趣也不是煮飯,忙一整天抽時間在廚房揮汗弄得渾身油煙腥臭味,沒有被讚美或感謝就算了,還要被評語: 「我覺得厚!再怎樣比較好吃... 」真的會想砸鍋子在對方臉上,那麼會講,要吃請自己弄。後來我下廚時被家人碎嘴幾句,換我講:「不喜歡就不要吃,不然我煮什麼吃什麼。」

『誰下廚,就誰掌權。沒有碎嘴的權益,要懂得體量百忙中願意抽空準備大家餐點的人,因為這個人並沒有義務要做這件事。』原來這是家中的潛規則。

所以從此,我不再嫌棄老媽煮的任何料理,不喜歡的或是即時喜歡但這次不想吃的,我就少吃些,或是我會告訴她,哪次做得很好吃,我很喜歡。與她溝通高麗菜請炒的熟爛(個人覺得青脆口感如生菜),不喜八角記得蔥蒜辣椒提味,而不知從何時開始,逐漸發覺,老媽的手藝一次比一次好些。

原來有時候,「有話直說」跟「自以為是的要讓對方更好」跟「不禮貌」與「沒有體諒之心」只有一線之隔。味覺都是正常,也不是笨蛋,煮出來的東西好不好吃,其實那個人都清楚知道,但是他絕對不會想再從我們口中聽到任何否定的字句。殊不知,我們自以為是的那些為對方好的話,都只是一次又一次擊碎付出者的心,而殘忍的是,他們竟然還要默默拾起破碎的心,為愛的人改變。

如果今天有人為你料理,記得抱抱他,感謝他為你付出。即使可能真的不好吃。


備註:
❶台語懶惰的意思。
❷關於這點她將問題推卸為鍋子不好用,後來買了不沾鍋有稍微改善。
❸台語廚餘或餿水的意思。


圖片來源:123rf

You May Also Like

0 意見